- 李全立;
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史前时期是东方海岱文化、南方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进入文明社会后,是中原文化向江淮地区施加影响的重要区域。由于周口地处黄泛区,遗址大都埋在地下,保存相对较好。目前共发现史前遗址180处,正式发掘的有5处:鹿邑栾台遗址、武庄遗址、沈丘乳香台遗址、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淮阳时庄遗址。目前正在挖掘的有3处:淮阳朱丘寺遗址、蒋台遗址、太康刘庄遗址。依据考古材料和最新调查成果,对周口地区史前遗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了周口史前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和特征,阐明了周口史前遗址在中国史前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新材料,也提出了周口今后考古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2024年02期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牛世山;
殷墟是商王朝晚期都城大邑商的遗墟,其大型宫殿建筑、商王陵、甲骨刻辞、青铜器和玉器等冠绝一时,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时代鼎盛阶段的辉煌文化、国家政治形态以及技术水平,在古代世界中彰显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独特风格。以殷墟文化研究为基础,可知晚商文化分为以都城为代表的主流商文化和外围广大地域的非主流文化两种形态,它们分别对应商王朝疆域的三层地理空间:中心区域对应典型晚商文化殷墟类型的分布区,次级区域对应晚商文化的非典型类型分布区,外围区域对应晚商文化外围其他一些考古学文化区。这与从殷墟甲骨文字探讨商代地理、从商代族徽铭文探索商王朝疆域和管理机制的认识基本一致。
2024年02期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 王蕴智;程烁;
《甲骨文合集》811 (《丙编》311、312)属于宾组较大的龟腹甲,出土于殷墟127坑。该卜甲正反计55辞,记录了当时武丁征伐方国、祛疾、祭祖、雍地受年、生育等占卜信息。本版卜事叠出,正面可见有六处卜辞被刮削后又重新刻写。结合原著录照片、拓片并系联相关材料,笔者重新梳理其释读,重点探讨本版两组所涉祛疾主题的刮削重刻及其有关问题,认为本版左、右后甲祛疾卜辞的刮改,突显了二次占卜的祭祀环节,是占卜者有意对商王武丁、子求、子■等重要人物禳除疾患经历的追记。
2024年02期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张文杰;
地理空间与国家形势相互联系与影响,能阻碍或促进国家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考察宋国的地理空间结构,展现宋国与诸国形势的演变,探索战国后期历史演进的趋势。宋国地处黄、淮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境内四通八达,经济繁盛,一国三都会,成为四战之地。宋国疆域与诸国犬牙交错,是诸国对外兼并战争的重要参与国,同时也是兼并对象。诸国目光所集、利益所聚,环绕宋国阳为蚕食,阴为交易。宋国灭亡前后,时局环环相扣,主导战国后期形势的发展,是战国局势变化的一大转捩点,乃勾稽战国后期历史的关键锁钥。
2024年02期 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 李昊林;
《水经注》中描述的铜翁仲和般祠石基“恒与水齐”现象,表明其所处位置在丰水期的水面曲线变化比较稳定,这是该河段河床坡度由缓变陡导致的。而这两处现象在东晋末期消失,应归结为沿程淤积造成坡度临界点下移的结果,可以证明黄河中下游正处于沿程淤积阶段,尚未进入溯源淤积阶段。由于沿程淤积的趋势是塑造与河流输沙能力相平衡的河床纵剖面,有助于减轻下游排水不畅问题,因此,这两处记录能够证明魏晋时期黄河下游正处于河道相对稳定的状态,进而可以回应前人对魏晋时期黄河安流现象的质疑。
2024年02期 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 王琳珂;
宋廷在置都水监前已经逐步明确了地方政府治理黄河的职责,形成州、县两级制的治河机制。州、县两级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黄河堤防的日常巡视和维护。宋廷在完善州、县两级政府日常治河机制的同时,还派遣巡河使臣参与黄河治理,逐步构建了州、县两级政府与中央使臣协同治理黄河的模式。宋廷还将抢险职责赋予个别州级行政长官;在澶州与滑州设置修河都部署,以统领两地重大险情的处理。统筹治河的尝试是宋廷设置都水监的重要诱因。
2024年02期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 李沈阳;
明朝前中期,方志修纂逐渐兴盛。洪武年间三次修纂全国总志、永乐年间颁布《纂修志书凡例》和天顺年间完成《大明一统志》等举措,为地方修志提供规范和引导。在这场修志大潮中,地处黄河下游的沾化县竟然没有修志的记载,直到嘉靖三十八年才由时任知县石玺完成首部志稿;志稿中间经过修订,在万历四十七年再次修订后刊刻,即万历《新修沾化县志》;是志历经明清鼎革而逐渐散乱,到清光绪年间板片朽坏,意味着其雕版生命史的终结,但其作为刻本的生命史仍在延续。是志成稿时间较短,收录的内容存在失考、失载和失当等问题,在名称、版本和传播方面还有疑议,但其结构、体裁和章法等自有特色;作为现存最早的沾化县志,其记载的风俗变迁和时代状况等源自修纂者的亲身经历,真实而生动,堪称沾化地方实录,也为后世修志和研究明朝历史提供珍贵资料。
2024年02期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 袁艺涵;
清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黄河北徙夺大清河道入海,给位于大清河南岸的齐东县带来深重灾难。齐东县先后修设堤防、疏浚小清河与黄河、组织救灾与迁民,一定程度上减轻水患危害,但无法使民众完全免于黄水侵袭,官堤建设一度引发诉讼、损害滨河民众利益。由于黄河水患深刻改变自然环境,齐东社会关于土地与堤防的矛盾层出不穷,地方士绅与齐东官方或彼此协作,或相互掣肘,展现了黄河水患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严峻复杂形势。
2024年02期 13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 袁文科;王凤杰;
民国时期,水利界对黄河下游水患问题逐渐溯源至中上游地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之于黄河治理的重要性认识更为清晰。自然环境破坏与生存条件恶化,成为政府与民众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动力。水旱灾害频发、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成为水利工程、林学、土壤学等诸多学者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主流认知。这一时期有关黄土高原土壤、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介,水土保持试验区的设置等,为政府主导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逐步探索出植树造林、农田改造、工程修筑等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由此积累的基础与经验,为新中国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年02期 14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 吴朋飞;周亚静;
近代铁路的贯通,使开封成为陇海铁路要道上并联结京汉、津浦两大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给开封社会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运输业、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提升了开封城市首位度,进而对近代河南商贸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开封因新兴城市郑州的崛起导致其交通区位优势逐渐丧失,发展态势下降,有被“边缘化”的衰落趋势。铁路与开封之间的复杂关系,透视出铁路对于近代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普遍规律。
2024年02期 16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 刘心如;张亮;
水库移民向为国内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不论是宏观探讨政策演变、理论模型、历史发展的整体研究,还是聚焦于水库移民安置与补偿,移民身份、心态与社会适应性,移民返迁问题,移民遗留问题与后期扶持政策等主题的专题研究,皆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整体而言,水库移民研究在研究交叉、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亟待学界重视与解决。
2024年02期 17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本期数据